ESG認證簡介
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,企業在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愈發重要。ESG認證作為一種綜合評估工具,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,以衡量和提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。ESG認證涵蓋了環境管理、社會影響和公司治理等多個維度,要求企業在這些方面達到一定的標準。在全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,ESG認證已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推動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ESG認證的發展歷程
早期意識和倡議階段(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)
在這一時期,ESG問題開始受到關注,主要是由非政府組織(NGOs)和一些前瞻性的投資者推動。1997年,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EP)和全球契約組織(UN Global Compact)等機構開始提倡企業社會責任(CSR)。
全球標準的出現階段(2000年代中期)
2004年,聯合國全球契約(UN Global Compact)發起了“誰在乎,誰行動”(Who Cares Wins)倡議,這是第一個將ESG因素與投資決策聯系起來的全球性倡議。2006年,全球報告倡議組織(GRI)發布了第一版GRI準則,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關于ESG披露的框架。
標準的整合與擴展階段(200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)
這一時期,多個國際組織和監管機構開始制定自己的ESG披露標準,如全球倡議組織CDP(前稱碳信息披露項目)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(IFRS Foundation)。2011年,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(IASB)發布了第一版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報告標準(IR)。
主流化和監管推動階段(2010年代中期至今)
ESG披露標準開始被更多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采納,如歐盟的非財務報告指令(NFRD)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的相關指導。2015年,巴黎協定的簽署進一步推動了對氣候變化相關披露的需求,即所謂的TCFD(Task Force on Climate-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)標準。
整合與統一的趨勢階段(2020年代)
2021年,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(IFRS Foundation)成立了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(ISSB),旨在開發全球統一的ESG披露標準。2022年,ISSB發布了一系列的草案標準,這些標準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全球企業ESG披露的基礎。
中國ESG認證的發展歷程
- 政策推動階段:中國內地順應國際組織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要求,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,要求企業強制披露環境信息以及自愿披露企業社會責任(CSR)。2018年中國證監會修訂了《上市公司治理準則》,首次確立了ESG基本框架,并強化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。
- 加速推進階段:2021年,生態環境部發布《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》,提出到2025年建成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。2022年,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,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2025年前實現ESG專項報告全覆蓋,并發布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參考指標體系》。
- 信息披露標準化進程加速階段:2024年,上海、深圳和北京證券交易所聯合發布《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》,要求上證180、科創50、深證100等指數成分股公司及境內外雙重上市公司強制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,2026年全面實施。
- 國際準則與中國特色的融合階段:2024年,財政部等九部委發布《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》,以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(ISSB)的框架為基礎,構建“國際共性指標+本土特色指標”的“1+1”體系。
ESG認證的發展歷程反映了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企業責任的日益重視。隨著投資者和公眾對企業在環境和社會影響方面的關注增加,這些標準將繼續發展和完善,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監管要求。
總之,ESG認證是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。它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,兼顧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。在未來的發展中,ESG認證將繼續引導企業關注可持續發展,推動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社會責任意識,為構建一個更加綠色、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環境貢獻力量。